華嚴經講述菁華 (第八十四集)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12-045-0084
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五面最後一行,「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,所謂得自在天王,妙目主天王,妙冠幢天王,勇猛慧天王」,上一次講到此地。今天我們接著看第五尊:
【妙音句天王。】
這一尊天王德號裡面所表的是說法。廣義的來說,凡是諸佛菩薩為眾生所說一切法門,都可以說是『妙音句』,因為他們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都是引導我們明心見性,所以音聲文句無不微妙。如果從狹義來講,「妙音句」就是專指這一句萬德洪名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個字。為什麼說彌陀名號是妙音句?這正是古大德所說,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,最後總歸結到淨土;就像《華嚴經》一樣,《華嚴》到末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部經才真正得究竟圓滿。如果最後的結歸不是究竟圓滿,這個經就不能稱為第一經,不能稱為大乘究竟了義的經典。結歸到淨土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彌陀四十八願,古來祖師大德們,大家公認十八願第一,十八願就是「十念必生願」,也就是《彌陀經》上跟我們講的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」。由此可知,彌陀名號是一切法的總歸結處,這個名號就是究竟了義第一妙音句。過去天親菩薩造《往生論》,也已經將這個意思顯示。黃念祖老居士在《無量壽經註解》裡面,曾經多次引用天親菩薩的說法,來說明這一句名號是究竟了義。我們學佛,最簡單的方法、最穩當的方法、最快捷的方法,無過於執持名號。在講堂裡面分析這些道理,說明事實真相,諸位是親聞,念佛堂裡面親證、親見,增長我們的信根、念根,也就是增上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,決定成就圓滿。第六尊天王德號叫:
【妙光幢天王。】
『妙』是指法,顯示法門光明高顯,這個意思依舊是無限的深廣。如果我們單單說佛法微妙、光明、高顯,這個意思不深也不廣,決定不是華嚴境界。華嚴境界,我們要向無限深廣處去觀察、去思惟,然後我們就能體會到世出世間一切法,無有一法不妙,這是華嚴境界,這是真實的境界。為什麼說無有一法不妙?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如果有一法不妙,那個法如何能同圓種智?圓是圓滿,種智是如來所證究竟圓滿的智慧。由此可知,一切諸法皆妙,無一不妙。如果你要問這究竟是什麼道理,實在講,究竟之理是同一個真如本性所現,那怎麼會不妙?我們看不出來,看不出妙處。我們在經上讀到佛菩薩的境界,經中跟我們敘說諸天的境界,我們體會到確實是奇妙、微妙。但是我們看到人間,人法界裡面就很難看到妙處,我們生在這個法界,體會到這個法界不圓滿,缺陷很多,正所謂「不如意事常八九」。果真如是嗎?你在這個世間還能有一、二樁事情稱心如意嗎?恐怕不見得。不如意事常八九,那都是世間很幸運的人,他還有一、二樁如意的事,怕的是不少人在一生當中一樁如意的事情都沒有,我們冷靜觀察確實有,不在少數。所以這個世間不圓滿,缺陷太多,惡道情形就更不必說。我們看不出一切法的妙處,這是正因為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,所以才產生這種現象。佛經裡面所說的,也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錯覺,我們把許許多多的事物看錯了;如果我們也能像如來正知正見,自然能看出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妙法,皆是性德所現,無有一法不稱性,那怎麼不妙?
「妙光幢」也可以說之為妙相莊嚴,妙相莊嚴必定是性相不二、非空非有,經中也有說事有理無、相有體無。給諸位說,這些說法依舊是方便說,我們要懂佛的意思,不可以執著佛所說的音聲、名字;如果我們分別佛說法的音聲、名相,我們就不解如來真實義。但是許多人讀經著文字相,聽法著音聲相,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常見。所以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教導我們,教給我們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你能這個樣子讀誦、聽法,你決定悟入。我們今天不能悟入就是著了這三個相,這三種相著一個就不會開悟。馬鳴菩薩所說的也正是佛在經上所講的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些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卻很難,難在什麼地方?著相已經變成習氣,無量劫來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處處執著、時時執著、念念執著,養成一個堅固的習慣,很不容易離開。佛菩薩勸導我們要離相,我們自己必須要克服這個障難,障礙、困難,然後我們的修學自然就能夠契入很好的境界,就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是「妙光幢」所顯示的。第七尊:
【寂靜境界門天王。】
這個名號顯示的意思很深,對我們修學人來講很重要,它也是教給我們入門之處。『寂靜境界門』,境就是門,就是契入之處。怎樣才叫「寂」?寂就是不動,所以稱為寂靜。我們要想入門,首先就要把心定下來。我們學佛,聽經研教不能開悟,念佛不能得一心,日常生活當中不能夠做到心不顛倒,這些就是功夫不得力,解行俱不得力,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浮躁,動盪不安,造成這個現象。我們裡面有煩惱,煩惱就是動相,起心動念;外面的六塵境界無一不是誘惑,是一個很不好的誘惑,造成我們的生活無比的緊張。有許許多多的人,晚上要不用安眠藥,他就不能睡覺,所以在一切藥物裡面,安眠藥是最暢銷的藥,許許多多的人離不開它,這不是好事情。
現代人實實在在講,比過去人生樂趣差很遠。過去的人,不要說太遠,一百年前、五十年前,五十年前的人還有一點人的味道,確實他還有一些賞心悅目之事,還能過正常人的生活,體會到人生的真善美慧,能夠體驗到一些。他的心清淨,有時間、有功夫、有能力欣賞,欣賞生活裡面的樂趣,大自然的樂趣,聖賢教誨當中的樂趣,他能夠得到幾分。現代人太難了,現代人生活在忙碌、緊張、刺激的環境當中,人生的樂趣他沒有時間去欣賞,他也沒有能力欣賞,更沒有功夫去欣賞。所以現代人物質生活雖然很富裕,精神生活是空洞的,非常苦悶,做完工作之後只有一個方法,想種種麻醉劑來把自己麻木,好讓自己休息一下,這是現代人。怎樣才能過真正的人生?說出來現在人做不到,做不到我們也得提醒,減少工作的分量,減少工作的時間,你才能恢復到正常,恢復到心地的平靜。能不能做到?實在講能做到,只要你減少貪瞋痴你就能做到。看到人家一個月賺幾萬、幾十萬,你一個月賺個一、二千也能過得很好,何必跟人家比賽?你要是念念都要競爭,念念都要往高處去攀求,你就必須把你這一生人生的生活捨棄掉,這毫無意義,得不償失。來也空空,去也空空,你得不償失,無論怎麼樣競爭,爭到最後還是一場空。你真正明白這個大道理之後,現在日子不難過,賺錢並不難,只要能夠生活過得去,你何等自在!我以前在此地講經,記得我也勸過同修們,你們好好的工作賺一年,一年賺到了,三年都花不完,可以用兩年的時間來念佛,不工作了,你說多自在!不要跟人家爭。我們需要什麼?需要有悠閒的時間,需要有完全屬於自己享受的時間,這是寂靜的功夫。
這個名號裡面含義非常之好,必須到我們在一切法當中真正能做到無取無捨,你就見到境空,根境皆空,那就是門,你就契入了。門是個比喻,也就是你真正體會到了,佛菩薩那個境界你體會到,你體會到你就證得、你就契入。寂靜的境界也是儒家講誠意,儒家也講得很好,「誠意而後正心」。「誠」這個字怎麼講法?曾國藩先生將這個字下了個定義,說得好,他說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這個說法說得有道理,說得很好;換句話說,你心裡面才起一個念頭,你的心就不誠。一念不生是誠。諸位讀《了凡四訓》,《了凡四訓》裡有些註解,舉的比喻,畫符,畫符念咒。符咒有的時候很靈驗,它怎麼靈驗?誠心。所以畫符的人天天要練習,要畫得很熟,要畫得很快。因為他短時間一念不生還能做得到,他這個筆一點下去之後,一道符畫下來畫成功了,一念不生,這個符就靈;如果這個符裡面,畫符的時候動一個念頭,這個符就不靈。誠則靈。念咒也是如此,所以你就曉得咒愈長愈難念,為什麼?裡面夾雜妄想,夾雜一個妄想咒就不靈。楞嚴神咒那麼長,裡面一個妄念不夾雜,楞嚴咒念得才靈。你們想想,念楞嚴咒的人很多,念楞嚴咒靈感的人幾乎我們一個都沒見到,為什麼?太長,這裡頭不雜妄想很難。念大悲咒靈的人我們曾經見過,大悲咒短,時間少,能夠在念這個咒語裡面一個妄念不生,大悲咒靈。所以說有人念得靈,有人念得不靈,這個並不奇怪,沒有什麼祕密,誠心念的人就靈,不誠就不靈,你能夠誠心你也靈。
諸位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你就明瞭以前祖師大德教給我們,「念經不如念咒」,經長咒短;「念咒不如念佛」,佛號阿彌陀佛四個字更短。你念這句佛號裡頭一個妄念不夾雜,這句佛號就靈,道理是一個,所以說愈短愈容易實行。念的時候確實是不夾雜,常講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決定有效果。往年我勸同修們念阿彌陀佛念十句,十句阿彌陀佛,念四個字也可以,念六個字也可以,十句。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接著念十句,十句裡頭決定不夾雜妄想,這十句效果就很不可思議。你只需要一分鐘的時間就念完了,一分鐘不夾雜妄想,一般人可以做得到。一天念九次,我定的九次是最低限度的次數,一天念九次,一次就念一分鐘,十句佛號,這十句佛號確實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十句一句一句念下去沒有間斷。這九次是早晨起來念一次,起來,你洗臉漱口之後,恭恭敬敬合掌,有佛像向著佛像,沒有佛像面向西方,念十句阿彌陀佛;晚上一次,晚上睡覺之前,這是兩次;三餐飯,吃飯之前念一次,這就是三次。平常一般人吃飯之前念供養咒,我們念阿彌陀佛,念十聲阿彌陀佛,心就很清淨,非常攝心。還有四次,就是你上午上工、放工,下午上工、放工,你在上工之前念一次,放工之前也念一次。一天九次,這九次決定不能少。這個方法很好,許多同修聽了依照這個方法修,來告訴我很有效果。你要保持一生當中都不間斷。九次之外可不可以念?可以念,隨時可以念,那叫散課,這九次叫定課,決定不能缺少;散課多少不拘。容易實行,功夫容易得力。
這是誠心在念、真心在念,誠就是不欺,心裡面沒有私欲、沒有執著,這個心清淨;心清虛,它就靈。儒家講:「是故天下之至誠,即天下之至虛者也」。你心裡沒有一個妄念,這是真誠心。我們修行人,說修道人,道是什麼?道就是誠、就是真。你要問這個心是什麼樣子?這個心靈、明、無著,惠能大師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是真心,這是自性。雖然它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明;明是它明瞭,它不糊塗,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,它靈。所以聖人、諸佛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他真正做到普賢菩薩所說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他做到。境界現前的時候他能夠順應,這就是恆順、就是隨喜;沒有來的時候,他決定沒有希求;過去的時候,他決定沒有留戀,如果有留戀就有污染,沒有。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物相沒有現前,它絕不希求趕快來,沒有這個念頭;過去了,鏡子乾乾淨淨的,絕沒有染著。不但去的時候不染著,即使現前的時候也不染著。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,鏡子裡面現了我們面孔,現了我們相,鏡子何嘗染著?這就是當時不雜,這叫虛、這叫誠,誠就靈明。
佛法裡面,聖賢的功夫就是寂靜,可是凡夫喜歡熱鬧,靜不下來,這就難了。佛對於這類眾生只跟他結個善緣,為什麼?他不是法器,他不能修道;所謂不能修道,他靜不下來。給他談談佛法,讓他知道一些佛法常識,阿賴耶識裡種一點佛法種子,這一世當中決定不會起現行。這一生當中,如果要能夠起現行、起作用,心一定要靜下來。念佛堂就是幫助我們靜心,幫助我們得寂靜境界的一個場所,這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,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學能不能有成就,關鍵在此地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也許有同學要問:我們為什麼靜不下來?你的欲望太多、妄想太多,所以你靜不下來。你的欲望、你的妄想全是假的,決定不是事實,正所謂是「來也空空,去也空空」,你那個妄想也是空空。你要知道一切法空,你的妄想就會減少;妄想少了,你的心就定下來,慢慢就回歸到清淨。清淨心生智慧,清淨心就是門,清淨心就是道,你入門、你證道了。
所以「靜」這個字非常非常重要,凡夫不知道靜中的境界,不知道清淨的享受;這種享受決定不是世間人五欲六塵享受可以相比的。如果五欲六塵那個樂超過寂靜之樂,諸佛菩薩為什麼不去享受五欲六塵之樂?他們有智慧、有能力,取五欲六塵之樂很容易,在他不難,他為什麼捨棄?我們就以釋迦牟尼佛做一個樣子,釋迦牟尼佛有機會做國王,他有智慧、他有德能,他還有神通,他做國王來統一全印度能不能做到?能做到,不是不能做到。在我們中國,中國的孔老夫子,孔老夫子有智慧、有能力,手下也有人才,他有三千弟子,其中有七十二賢,各種人才都有。他要是在今天搞一個革命,推翻一個政權取而代之,然後再統一天下,他能做得到,他為什麼不做?那個沒有寂靜快樂!所以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,我們一般人看到他修苦行,示現做榜樣教導我們、啟發我們,實際上他享受寂靜之樂,我們世間人沒有法子體會到。絕不是說釋迦牟尼佛這種示現,故意示現苦行來勸導我們,他在那裡享樂。說修苦行我們懂,說享樂我們就不懂,為什麼?不是我們境界。天人懂得,所以天人尊敬他。天人以什麼為樂?禪悅為樂,禪是寂靜。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我們自己要沒有幾分相應,很不容易體會到。底下第八尊:
【妙輪莊嚴幢天王。】
佛法在最初就以輪相做標誌。世尊在鹿野苑為五個修行人說法,就叫「轉法輪」。這五個人聽了法之後對他很佩服,拜他做老師,成為世尊的弟子,稱為五比丘,這是我們世間第一次出現僧團,說法稱為轉法輪。在一切形相裡面,只有輪相能顯示圓滿。我們細細去思惟,哪一種形相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動靜同時、空有同時?這一切物相裡很不容易看出來。輪的相看出來,輪是圓形的,是個圓,圓的周邊是動的,圓心是靜的,在這個現象裡面看到動靜是一不是二,動中有靜、靜中有動,動不離靜、靜不離動。輪的周邊是有,心是空,圓心是空的。圓心如果有那就壞了,這個輪就不會動,圓心決定是空的,它周邊才能夠運動;如果它心有,有這個輪決定不會動,死的。所以從這個相狀裡面看到空有是一不是二。這只是一個象徵,是個表法,佛讓我們從這個現象裡面去體會,世出世間事事物物真相皆是如此。一切諸法從什麼地方發生的?從真如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,真如本性是空,裡頭沒有一物,雖沒有一物能夠現一切物;就像圓心一樣,心什麼都沒有,它能夠現周邊,周邊萬事萬物都不能脫離圓心,在那個地方很有規律的旋轉,離開心就沒有萬物。
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事、是相、是圓的周,它的體性就是圓心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能掌握到宇宙人生的原理原則,無論應用在哪一法上都得到圓滿的成就。用在養生,這是最基本的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長壽,為什麼達不到你的目的?是你不會養你的身命。怎麼不會養?心是清淨的,心是空虛的,身體這是圓周,它是要動的。現在人也有人注意到運動很重要,每天都講求固定時間去運動,周是在動了,可是問題在哪裡?他心也在動,就壞了,所以他還是不健康,還是會生病。佛告訴我們,你懂得這個原理,心不能動,心不能有。他心裡面有很多憂慮,有很多牽掛,有很多妄想,有很多執著,麻煩大了!有一樣就不得了,你還有那麼多,那怎麼得了?諸佛菩薩會養生,會養生他就懂得養心,他心裡一念不生。不但他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與一切人物接觸的時候他一念不生,即使與一切眾生接觸的時候還是一念不生,這是高明處。
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世間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我們要問問他,他動了心沒有?沒動心,沒有起念頭;他說法了沒有?他自己講他沒有說法,一個字都沒說過,誰要是說佛說法,這叫謗佛。明明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怎麼沒說法?原來是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。說是什麼?身在動、口在動,心沒動,身跟口給你說法,心可沒動。我們凡夫給人說法,身口心統統都動。佛這個本事我們知不知道?要學佛沒有別的,就在這些地方學,學什麼?口動,身動,心不動;口裡面有,身有,心裡沒有,你就學成功了。心裡真沒有,身口就能做到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你才能做到順應。我們凡夫麻煩的是不能順應,接觸外面境界自己起心動念;而且最糟糕的是要物來順我,不是我順應一切眾生,希望一切眾生順應我,你說糟糕不糟糕?麻煩大了,你跟自然法則完全相違背,你不是隨順法性,你是違背了法性。
隨順法性就是累積功德,違背法性就是造作罪業,一切大經大論都為我們敘說這個大道理,我們有沒有聽懂?有沒有聽明白?想不想學習?想學習,我們在這個地方也略略領悟到,從哪裡學起?從恆順眾生學起,不要求別人順我,我學著順眾生。順眾生,眾生造惡我也隨順他,眾生殺人放火我也隨順他,那你就錯了。恆順裡頭有智慧,不是感情,不是感情的隨順,智慧的隨順。智慧的隨順是自己決定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我在隨順裡頭鍊這個功夫,鍊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所以隨喜裡頭才成就功德,這是功德。你能在一切境緣當中,一切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裡頭不分別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是功夫;你所得的是什麼?得的是明心見性,稱性起用是你所得到的,那就是諸佛如來隨類化身、應機說法,那是德,成就你的功德。
普賢菩薩教導的,它的根本就在拓開心量,以盡虛空遍法界為境界,所以能達到這個境界。我們今天沒有,都是以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為境界,我們這一生沒有辦法突破;不但這一生不能突破,生生世世都不能突破,你說多可憐,我們生活圈子多小!為什麼會搞得這麼小?自己造成的,真正是古德所謂「作繭自縛」,這個圈圈不是別人給我們畫的,自己畫的,而且是愈畫愈小,這個生活才真正可憐,愈小就愈造業。哪裡能比得上人家菩薩的生活圈子,是以虛空法界為境界,你說那個心量多大。妄想分別執著不需要刻意的去突破,自然就沒有了,大而化之,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般若經講義》上所講的。大乘人修行,這方法好,殊勝,那就是大而化之,以虛空法界為我們生活的境界。這個輪叫妙輪,這個輪就是圓滿之輪相,所以《華嚴》就是以這個為境界。
每一段我們看到這些不同的團體、不同的族類,這一段是他化自在天這一類,不是一個世界的他化自在天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他化自在天。因為它的數量是無數無量,一個世界裡那個數量是不太多的,是可以計算的;無數無量,說明它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境界的,這個輪相就達到究竟圓滿,真正莊嚴。名號「妙輪莊嚴幢」這五個字,所表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個法會,這個法會就是盡虛空遍法界。如果我們沒有法子體會,你就向這部經裡面去思惟、去學習,把你所學習、所思惟的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,真正做到理事不二才有悟處。如果學習思惟跟我們自己生活脫了節,你就沒有辦法悟入,你一生所做的現在人講「佛學」,你可以稱為一個佛學家,你可以稱為一個佛學博士,但是佛法你一分也沒有體會到,你所能夠理解的是常識而已,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。所以佛法實在講起來,在行不在說,也就是要做到,古德所謂「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」,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到,這非常重要。第九尊:
【華蕊慧自在天王。】
『華蕊』通常我們都舉蓮花,因為蓮花在一切花裡面表法也很明顯。蓮花的根生長在泥土裡面,它的莖長在水裡面,花開在水上面,佛以這個來表法,把泥比作六道,六道是污染的;水表清淨,比喻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把這個來比十法界;花開在水的上面,表一真法界,脫離十法界,在一真法界。這個意思一般人能看懂、能體會,可是還有一層深義,你有沒有看清楚?什麼意思?花、葉、莖、根是一體,不能只有花,沒有根、沒有莖,花怎麼能長成?一體就是說明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體,這是更深一層意思。一真法界有沒有離十法界?沒有;一真法界有沒有離六道?沒有;一真法界有沒有離三途?沒有。這個意思深,所以《華嚴》才講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佛家才說「萬法歸一」。一是什麼?一不是數字,數字有一還有二。這個一意思可深了,這個一就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不可思議的境界,那是一;二就可以思、可以議,一不可思議,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決定不是用言語能說的,也決定不是用心思可以想像思惟的,都沒有。所以這個一是什麼回事情?你把一切念頭息掉,一句話也不說了,一就現前,那是什麼?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就叫一。佛在經上說,諸佛相見的時候、相遇的時候,一句話都沒有,那是一。菩薩跟佛在一起的時候就有說,為什麼?不是一。佛住一,菩薩沒有住一;佛無念,菩薩有念,菩薩要向佛請教,佛當然就要給他解答,事實真相如是。所以蓮花表的意思深,那個很深的一部分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到;說蓮花出污泥而不染,這個意思我們容易體會到,說更深一層意思我們很難體會,更深是表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《華嚴經》稱為大不思議經,在末後一品,在《四十華嚴》裡面的品題是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」,這是「入法界品」梵文完整的題目,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,在《八十華嚴》翻譯「入法界品」,省掉好多。
這個一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,這個境界法身大士契入了,到如來果地才圓滿,我們必須要曉得。然後真正修行人,你真正想用功夫,想功夫得力,想在這一生當中有殊勝的成就,你就知道從哪裡下手,少打妄想、少分別、少執著、少造作、少言語,你從這裡下手就沒錯。你要真修,裝模作樣不行。我們也曾經看到有些在佛七或者是禪七裡面修行的同修禁語,貼個牌子不說話,禁語。口裡不說話,心裡念頭沒斷,為什麼?看到人給你寫字。不說話,給你寫字,你到底是說了沒說?那哪裡是止語?止語是你念頭上要止。你寫那麼多,寫得累死人,還不如說出來算了。這都是什麼?講求形式,不是真修。真修,止語是叫你心清淨;你的心還是不清淨,還是妄念很多,還是放不下,時時刻刻給人寫紙條,你說麻煩不麻煩!所以怎麼樣叫真修,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,才能做到真正的清淨。
所以佛家除了用法輪做標誌之外,也用蓮花做標誌,最常用的這兩樣東西,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它是表法的作用。『慧自在』,能夠與這個表法相應,當然生智慧,你在生活裡面自然得大自在;前面曾經跟諸位講過十種自在,這個地方就不必多說。早年我親近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教我念一句咒語,這個咒語是藏密裡面人人都要念的六字大明咒,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。老師口傳給我的,音是念「唵嘛呢叭咪吽」,老師傳給我的。這咒什麼意思?就是這個天王所表的意思。「唵」是身,我們身體的身,「嘛呢」是蓮花,「叭咩」是保持,「吽」是意,這是他們的文法跟我們中國文法不一樣;如果用中國文法來說,一定是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,這個咒語的意思在此地。你念這句咒你要有觀想,觀想到我們自己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,不但六道不染,四聖法界也不染;四聖、六道都不染,你念這句咒要有這個觀想,你的功夫才得力。常常念,常常做如是想,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漸漸能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。
我在年輕學東西一定要搞清楚,你要給我講明白,你不講明白我不會去念的,要老師解釋給我聽。然後我們才曉得,咒語都是經典裡面的精華,佛家稱為「陀羅尼」是正確的,陀羅尼是總持,用我們現在話說,綱領、綱要,咒語是佛經裡面的綱領、綱要,很少的句子裡面含義無量無邊。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一句也是陀羅尼,也是總綱領。這六個字全是梵語音譯過來的,「南無」是皈依的意思、皈命的意思;「阿彌陀」翻作無量,無量是性德,性德是不可稱量的,自性,自性的體相作用,要是用本經來講,就是本經經題「大方廣佛華嚴」,就是阿彌陀的意思;「佛」是覺、是智,你對於性德,體相作用一切的無量你都覺悟、你都明瞭,這個意思叫佛。明白這個意思,我們才歡喜受持,才認真的去稱念,曉得用這個方法把我們自性念出來。禪宗裡面要參才能明心見性,我們這個地方用念就把自性念出來了,比參方便多了。可是你要會念,會念就是念得相應,一念相應一念佛,問題在相應。實際上參也要相應,不相應,參不會開悟;不相應,念佛就不能見佛,一定要相應,念佛才能見佛。末後一尊:
【因陀羅力妙莊嚴光明天王。】
『因陀羅』是大梵天羅網的名稱,世尊講經說法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,比喻萬事萬法彼此都有關聯,決定不可能有一個是完全獨立,與其他一切物相不相關的,沒有。因為這個道理,所以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能看出,虛空法界無量的族類,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一類一類的團體,一族一族不一樣;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,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種族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同的意識形態,不同的宗教信仰,在華嚴會上都同了,都能圓融,都能融通,什麼回事情?華嚴會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境界,你能夠離開虛空法界嗎?你沒有離開虛空法界,那還是一家人,把那個家擴大了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何以故?因為虛空法界是「唯心所現」,誰的心?你自己的真心;「唯識所變」,誰的識?是你自己的分別想像。所以佛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想就是識,就是能變,千變萬化都離不開一個原則,體性。因此虛空法界是可以融通的,不但是可以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相合作,共存共榮,這個話已經是說的第二義,從第一義上來講原本是一體,哪有差別?如同一個人身體,手是一族,指頭也是一族,五個指頭就是五族,十個指頭十族,身上裡面心肝脾肺各個又是一族,各個不相同,它是一個整體,它怎麼會產生歧視?怎麼會產生不合作?裡面如果有歧視、有不合作,生病了,這個人生病了。今天這個世界,一切眾生彼此不能夠團結,不能夠互相尊重,不能夠互助合作,這地球生病了,眾生生病了。如何挽救?《華嚴經》是最好的方法,讀了《華嚴經》才恍然大悟,原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是一體,所有一切誤會都化解了,所有一切妄想煙消雲散,都能回歸到自性,才能真正得到大圓滿,《華嚴》顯示這個事實給我們看。
我們現在講多元文化,多元哪有《華嚴經》說得那麼多!你們今天講得再多,說到幾十種、一二百種,《華嚴》是無數無量無邊,都能夠融合成一體,你這幾十種的種族、一二百種的種族怎麼不能融合?太容易了。融合的方法,佛是用講經說法,現在我們就懂得,教學,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真相給你講清楚、講明白,你聽懂了、覺悟了,這裡面的隔閡障礙自然就消除,才能達到共存共榮、互助合作這個理想、這個願望。現在有一些國家地區聰明的領導人,非常重視多元文化的教學,他們找不到材料。去年我在澳洲訪問邦德大學,裡面一個學院的主持人接待我,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,問我有沒有好的教材?我說有,我就介紹《華嚴經》給他,我說佛法裡《華嚴經》是最好的教材,他聽了很高興。可是《華嚴經》沒有英文的譯本,我們同學們要好好的努力,譯經非常困難,但是把大意講給他聽,他們就能夠得受用。我們總是盡心盡力做,一定得到三寶的加持;我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,佛菩薩加持我們,使我們有這個能力。
這也是機緣成熟,因為他們想要。他不想要,我們介紹給他,他不會接受;他現在想要,想要解決問題,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,我們提供他,非常歡喜,樂意來接受。在佛法說緣成熟了,也正是世尊所授記,我們在《法華經》上看到,世尊說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;正法時期小乘契機,到像法、末法的時候大乘契機,特別是在末法。現在我們明瞭,為什麼?大乘是開放的,是講民主自由的,現在這個時代講開放、講民主、講自由,大乘佛法正好適合他們的口味;小乘是保守的,很拘束的,你現在拿這個教人,很多人不能接受。所以佛說的是非常有道理,完全了解一切眾生的根性,知道在哪一個時代、哪一個地區,眾生需要些什麼,佛在經上都說明了。所以「因陀羅力」就顯示多元文化基本的力量,這個力量就是共同的性體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萬物皆有法性,法性跟佛性是同一個性,這才是真正多元文化的共同體。既然體性相同,其他的問題都是技術上的問題,不難解決。所以世界大同,世界和平,社會的安定,互助合作、幸福美滿,真可以做得到,不是一個空的口號,確確實實可以實現,只要有真正聰明、智慧、慈悲的領導人,會給世界眾生帶來真正的幸福美滿。底下這一句:
【如是等而為上首。其數無量。】
這是結束,總結這一族類數量無量無邊。末後一句歎德:
【皆勤修習自在方便廣大法門。】
從歎德這一句,可以說顯示出多元文化的合作,具體的顯示,都能夠勤奮的修學『自在方便廣大法門』。「自在」就是我們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合作,就自在了;如果每個人執著自己的成見,不能夠包容,不能合作,那就不自在。不自在,這個法門就小;能夠自在,這個法門就廣大。所以我對於熱心倡導推動多元文化的這些人,這些真正有智慧、有慈悲心的一群人,我對他們讚歎、恭敬,我也全心全力協助他們,我勸導大家。他們現在從宗教下手,這是正確的。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各種不同的宗教,我們教義不相同,但是不同裡面也有相同的一部分,我們可以把相同的這一部分提出來發揚光大,把不同的部分暫時放下來,這樣就能夠在異中求同,法門就廣大了;如果在同中執著自己異的這一部分,這個法門就愈來愈小。怎麼樣從小變成大,怎麼樣從大變成小,都在一念之間。譬如基督教、天主教講上帝愛世人,我們佛教講慈悲,這個意思相同,我們把相同的地方發揚光大,不同的地方放在一邊,等著時間,慢慢自己境界往上提升了,逐漸逐漸都能融通。沒有不能融通的,不能融通是我們的智慧達不到,我們的功夫不夠深。這個功夫就是前面講的寂靜,寂靜的功夫不深,智慧沒有圓滿;智慧圓滿,功夫深了,所有一切宗教教義沒有一個字不相同,都能融通。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我們深信不疑,我們要告訴他們,他們也對我們非常尊重,我們相處非常歡喜。我們的目的是求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,人人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